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東村呂朝怡洋樓(別名:東村雙喜樓)傳出損壞嚴重,金湖鎮長陳文顧會同金門縣文化局長許績鑫、曾委員逸仁、趙技師守忠、金湖鎮公所建設課、蓮庵里長呂永林及相關單位前往會勘
  • 發布單位:金門縣金湖鎮公所

金門目前的古洋樓高達一百多棟,許多因牽涉產權問題或乏人管理,年久失修成了危樓,其中位於東村呂朝怡洋樓(別名:東村雙喜樓)傳出損壞嚴重,今(6/21)日金湖鎮長陳文顧會同金門縣文化局長許績鑫、曾委員逸仁、趙技師守忠、金湖鎮公所建設課、蓮庵里長呂永林及相關單位前往會勘,由於近日梅雨不斷造成部分屋頂榻陷,文化局近日將予以先行補強,希望儘早搶救這批近百年的古洋樓。

 

位於東村呂朝怡洋樓(別名:東村雙喜樓),最近被發現因年久失修,正立面有植物竄生、立面泥塑多數損壞,部分已嚴重損毀,特別是屋頂榻陷,讓許多民眾看了覺得相當惋惜;這棟建於1911年的古洋樓,建築格局為單幢洋樓,但沒有外廊,面10.42公尺、深5.34公尺,外觀最大的特色為二樓正立面中央為拱門,門左右兩旁窗為紅磚砌雙囍字,在整體沒裝飾的樸素立面中,雙囍字格外突出。

 

洋樓興建人呂朝怡因曾祖父輩就居住於新加坡,出生於新加坡並從事船運貨運相關產業,呂朝怡於中年時期回到金門,並蓋了此洋樓與東村38號(已拆除現改為RC房)此期間呂朝怡來往金門新加坡頻繁,育有一兒一女,兒子呂傌力在新加坡出生,女兒呂春在金門出生。民國26年(C.E.1937)因戰亂與新加坡産業持續興盛,呂朝怡與妻子回新加坡未再回金,留女兒與女侍待在金門管理此洋樓。

 

金湖鎮長陳文顧表示,金門的洋樓所呈現的不外乎是住宅、祠堂、學堂、槍樓等型式。其興建年代,多數集中於西元1920~1930之間。那段時期,也正是南洋僑匯最多的年代。每一幢建築的背後,都有著一段不令人知辛酸血淚的歷史,呈現在世人面前的,或許是壁麗輝煌有著光大門楣的象徵,但其意義卻是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到他鄉去謀生的苦楚,少數成功者才有著衣錦還鄉,建造有別於傳統的建築留傳至今,位於東村呂朝怡洋樓具歷史、文化、藝術價值,民國初年蓋,建築形式參考新加波南洋航運等歷史情境具言說特殊性。建築形式、雙喜窗、中拱門等均極具藝術保存價值。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:格局雖小,但較洋式風格,空間次序仍維持漢式三開間,應是當時匠人已熟悉之作法。具早期洋樓之重要案例,希望相關單位能盡早修復完成

  • 點閱次數:141
  • 上版日期:111-06-21